京都八日 – 第六日 – 時代祭
本篇簡介
今天算是重頭戲,也是這次來到京都旅遊最重要的一天,參訪京都三大祭之一:時代祭 打 […]
更多相關的文章 七卿落

今天算是重頭戲,也是這次來到京都旅遊最重要的一天,參訪京都三大祭之一:時代祭
打從五月份喬安與她家人到訪京都碰巧遇到同為京都三大祭之一的葵祭後,我就在想要怎樣才能看到日本傳統的祭典,畢竟打從多年前就從電視新聞等畫面看到日本傳統祭典熱鬧之處。
也因為時代祭的關係,從原本預定 11 月底到京都旅遊的時間硬是往前挪了一個月。在放棄賞楓的決定之下期望時代祭能填補我這缺憾。而事實上若照原本時間計劃到京都旅遊,一來楓葉還尚未達到滿紅狀態,二來也無太多值得參觀的祭典。
今天安排整個就給了時代祭,因此我跟陳媽媽也得以放低步調,不用像前幾天那樣奔走於各個景點。
時代祭
時代祭的起源是由管理與保存平安神宮文化的「平安講社」為了紀念平安遷都1100年和平安神宮創建而生的祭典。而為了要讓祭典更加盛大,因此重演以前京都的生活與風俗。因為採用「時代行列」的形式,於是有了「時代祭」的稱號。
第一次的時代祭,在明治28年(1895年)10月25日舉行,當時只單純地向平安神宮參拜。從第二次開始,採用平安神宮中的祭神「桓武天皇」和「孝明天皇」與其隨從繞京都的形式。有能讓兩祭神觀看其所住的御所附近,繁榮街景之意。
現在的時代祭都是 10月22日舉行,也是「桓武天皇」從長岡京遷都到京都的日子,可說是京都的生日。
當天早上8點會舉行「神幸祭」,是為將鳳輦從平安神宮移往京都御所的神事。9點開始,約400人的「神幸列」從平安神宮往京都御所出發。時代祭再現了從平安時代到明治維新期間的京都,忠實的再現古時的裝束。正午開始,約2000人的行列從京都御所建禮門前出發,前頭隊伍約2點半到達平安神宮。
此行列包含了8個時代。一開始是明治維新,接續著是江戶、安土桃山、室町、吉野、鎌倉、藤原、延曆。
由於一開始民宿老闆阿美姊沒說清楚,誤以為時代祭從早上九點就開始從京都御所出發,事實上早上九點是從平安神宮出發,因此我與陳媽媽七點半到達京都御所內的廣場自然是撲了空,但是已經超過五十人在此佔據好位置了。
反正時代祭 正午12 點一定會從京都御所開始,因此我跟陳媽媽就先到前幾日撲空的相國寺逛逛

沒想到當天相國寺竟然不開放參拜,挖靠,真的是無緣到底就是了

既然如此也只好跟著陳媽媽一路慢慢散步的往回走,想著還有三個多小時才開始,還真不知道要去哪晃

同志社大學宿舍前的番石榴


逛回京都御所時,已經看到有部分的遊行隊伍人員到此駐紮了



瞧這腿肌,一看就很會跑

瞧這 .... 嗯 ...

走到堺町御門前,看到神幸祭的隊伍正陸續走來







為了一邊拍照一邊錄影,造成左邊都有我的手遮到鏡頭







時代祭登場
時代祭路線圖。算是經典路線了,因此可以依照路線圖找尋離你最近的地點觀賞即可。據說在市役所前與平安神宮前表演較為精彩

11點不到,正對著堺町御門前早已聚集一大堆群眾,相機是一台比一台猛。站在我隔壁的除了這台小鋼炮外,肩上還背著 SIGMA 的 Quattor

人群只有更多,沒有最多。在這只聽得到日語以及中文,沒有其他觀光客啦,爽


12 點 5 分過後,首批時代祭的前導車出現啦,現場開始騷動


反正只要是女性,我就給他特寫

從這可看到馬背上頭的可是貨真價實的警察,每年的裝扮好像會有不同



女性就是賞心悅目啦


順便打廣告?

首批為明治時期,因此出現了當時的馬車樣式


前頭舉著旗幟的妹妹大多都很靦腆

嗯,果然有當官的哭謝。不過好像真的是京都市議會的副議長

市議會的議長先生,都是名譽奉行的先行隊伍


舉著時代祭的大旗出現,又是一陣騷動。掌旗者架式真的不賴

妹妹看起來很無奈喔

哈哈哈

明治維新時代
明治維新時代是指日本在1860年代到1880年代間,以維新志士所建新政府為核心的民族統一主義與西化改革運動。當時這個改革運動被稱為御一新或一新,後來的人則將這場明治天皇時期的社會改革稱之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期間,由「薩長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權在戊辰戰爭中消滅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還,結束長達600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建立日本近世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政治上,他們透過推行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力圖建立仿效西方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以求躋身西方列強之林。經濟上則推動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推進國家的工業化。在社會上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外交上,除了推動廢除與列強之間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外,日本開始積極開發蝦夷地併入侵琉球,展現出擴張主義的姿態,並為日後實現日韓合併積極鋪路。
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史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它使日本建立起穩固的中央政府和新的社會體系,以藩閥和大資本家取代過去武士階級的統治。明治維新使日本快速發展,為日後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打下不可逆的現代化基礎,因而被認為是日本近代化的起點。

又一陣歡笑的騷動

明治維新義士行列




吹笛子的隊伍為 山國隊是明治維新時由岩倉具視指示成立的農兵隊,專門負責錦旗護衛,並吹奏著象徵日本皇室的音樂


御錦旗(菊花旗)是日本皇室的象徵,如果對著御錦旗開火等於像天皇宣戰。因為如此明治維新時新政府軍故意將御錦旗扛去前線打仗,讓對著御錦旗開火的幕府軍變成朝廷的敵對對象,人心自然下滑


難得牽馬的跟馬的表情一樣,無奈啊







維新義士「坂本龍馬」與「中岡慎太郎」

「七卿落」。七卿包括三條實美、三條西季知、四條隆謌、東久世通禧、壬生基修、錦小路賴德、澤宣嘉。
1863年9月30日發生了「八月十八日政變」,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和「薩摩藩」、「會津藩」等公武合體派,聯合將尊皇攘夷派的長州藩從政治中心驅逐。政變過後,朝廷也將親長洲藩、或是屬於尊皇壤夷派的七位公卿剝奪官位、更改七人名諱,後來七位公卿在長洲藩的幫助下逃出京都,前往長洲藩。


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又稱德川時代,是指日本歷史中在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時期,從慶長8年二月十二(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被委任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在的東京)開設幕府時開始,到慶應3年十月十四(1867年11月15日)大政奉還後結束,為期264年。


江戶時代的遊行隊伍「徳川城使上洛列」。這些人完全展現江戶時代市井小民的歡樂氣氛,停下來還會講一些笑話。為啥我會知道,因為他們講完後一堆人就笑了 ...


徳川城使上洛列是整個時代祭中最大的隊伍,也足以見得江戶時期留存的日本文化最多。就如同清朝劇為何會那麼多的意思一樣




江戶時代遊行隊伍的前方是徳川城使洛列,是江戶幕府派遣使節到京都的隊伍






整個時代祭,出現這樣裝扮的人最多。看起來應該是同一個神社義工或工作人員組成的

喔喔,重頭戲來了


江戶時代遊行隊伍的後半部是江戸時代婦人列,這位「和宮」是仁孝天皇第八皇女、孝明天皇的同父異母妹,也是明治天皇的姑姑,和宮在文久2年、西元1862年因孝明天皇推行的「公武合體」(公指的是皇室、武指的是江戶幕府、欲以兩者結合強化雙方的和睦),嫁給江戶幕府14代將軍德川家茂。


我也只能在驚嘆聲中靜靜地目送他們離開


這掌旗的,比旗上人員還漂亮

是吧 ...

是吧是吧!

......

接下來大概就是這整天我看到比較漂亮的幾位了










安土桃山時代
接下來就是桃山時期,也是俗稱的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又稱「織豐時代」,是1568年至1603年之間,「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稱霸日本的時代。起於「織田信長」上洛扶植最後一位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昭」為其傀儡,終於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以「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和「豐臣秀吉」的桃山城(又稱「伏見城」)為名。

這兩位好像是 「德川家康」 跟 「織田信長」,好像吧

牛車耶!

牛...咦?是馬

還是看可愛的牛牛吧







這批馬出來,又一陣驚嘆聲。真的是高大又粗勇,整個戰馬姿態表露無遺



接下來就是桃山時期的大將軍,俗稱的大魔王,「織田信長」

「瀧川一益」

「柴田勝家」

又是義工阿伯群

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是日本史中世時代的一個劃分,名稱源自於幕府設在京都的室町。室町時代是「足利尊氏」所建立,京都的著名景點金閣寺、銀閣寺等建築物都是在室町時代所建立的

室町時代末期、幕府三管領中的「細川勝元」與四職中的「山名宗全」對立、兩者互相糾集了支持己方的勢力在京都爆發了「應仁之亂」,戰火把京都燒毀了大半、也開啟了戰國時代。而後織田信長在1573年,流放幕府將軍足利義昭後室町幕府就從歷史舞台上退出了

遊行過程中,還是有一個車道保留給車輛緊急通過的,因此警察都會在那待命




吉野時代
鎌倉幕府滅亡後「後醍醐天皇」推行建武新政,由天皇掌握大權,重用公卿讓武士們感到不滿。其中扳倒鎌倉幕府的大將「足利尊氏」有意開設如鎌倉幕府一般由武家掌握大權的幕府。「足利尊氏」便率迫「醍醐天皇」退位,擁立新皇「光明天皇」並請新天皇封自己為征夷大將軍,開創室町幕府。
「後醍醐天皇」則跑到大和的吉野,擁三神器(八咫鏡、 天叢雲劍「草薙劍」、八尺瓊勾玉)依舊稱帝、史稱南朝、也就是吉野朝。南北朝對立一直到1392年,直到南朝「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給北朝後「小松天皇」為止,史稱南北朝時代。
吉野朝大將「楠木正成」,忠於「後醍醐天皇」的「楠木正成」多次運用巧妙戰略和鎌倉幕府的大軍周旋,是倒幕的功臣之一。後來「足利尊氏」反叛朝廷後,也多次以少擊多打敗足利的軍隊,並成功守衛住京都。
但1336年「足利尊氏」從九州集結兵力重返京都,「楠木正成」見足利軍勢龐大曾建議遷都以避其鋒,但「後醍醐天皇」仍命他出擊,最後「楠木正成」在湊川之戰以數百人的軍隊和足利數萬人的大軍對戰後不敵,留下「七生報國」的遺言後與正成的弟弟「楠木正季」互刺而死。 楠木正成被日本皇室視為忠臣的象徵,在今日的日本皇居-江戶城外就有一座他的銅像。
另外「楠木正成」也和「源義經」、「真田幸村」並列日本史上三大悲劇人物,在軍事上則和「源義經」、「上杉謙信」並列為三大軍神。是集天才的軍事力與忠誠度破表於一身的武將。


婦人列?我眼睛又亮起來了。大原女,是京都北端大原婦女的傳統服裝

蛤?

嗯.....「豐臣秀吉」的側室,「織田信長」的外甥女、豐臣秀賴的生母「淀君。「淀君」是唯一幫「豐臣秀吉」生下繼承人的側室,在大阪城城落後也和其子「豐臣秀賴」一同自殺身亡。



打起精神,又有新的。「源義經」之妾「靜御前」。「靜御前」舞藝精湛,原先是著名的白拍子(遊女),跟隨「源義經」逃避兄長「源賴朝」的追殺。源義經自殺後被補。「靜御前」在產下源義經孩子、但因為產下的是男孩兒被殺後、自此消失的歷史當中。


嗯... 這衣服不錯


鎌倉時期
鎌倉時期(1192年—1333年),是日本歷史中以鎌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始於1192年(建久三年)鎌倉幕府成立,終於1333年(正慶二年,元弘三年)幕府滅亡,經歷141年。

1274年與1281年忽必烈前後發動兩次侵日行動,但都遇到暴風雨無功而返,但卻造成鎌倉幕府經濟上無比的壓力,無力給予御家人土地和金錢上的賞賜,幕府與武士之間的關係日漸鬆懈,反抗幕府統治的實力逐漸形成。
北條時賴執政時期,專制加強,家臣的「御內人」和被稱為「外樣」的一般御家人矛盾凸顯,北條時宗去世後,御內人代表平賴綱與外樣代表安達泰盛產生衝突,安達泰盛一族被全殲,史稱「霜月騷動」。此後,鐮倉幕府統治基礎御家人制度逐步瓦解,鐮倉幕府統治面臨崩潰。

這小朋友很可愛,但接下來就看他走走停停的


1318年,後醍醐天皇即位,決心恢復皇室權威,廢黜院政,開始親征。正中元年(1324年),後醍醐天皇密謀倒幕,但計劃被幕府得知,主要大臣遭到流放,第一次倒幕運動失敗,史稱「正中之變」。1331年,後醍醐天皇再次密謀倒幕,倒幕軍被幕府軍打敗,史稱「元弘之亂」,後醍醐天皇被流放,第二次倒幕運動失敗。
元弘之亂後,近畿、東國為首的各地武士和農民的倒幕運動此起彼伏。1333年,各地豪族都開始倒幕,幕府派足利高氏前去平亂,足利高氏早已不滿北條氏專制政權,途中倒戈,攻下了鐮倉,最後一代執權北條高時自殺,鐮倉幕府滅亡。
藤原時代
馬上又進入藤原時期,也可稱為平安時代,也是日本古代的最後一個朝代。它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長岡京(784年至794年)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首都的名字。它之前是奈良時代,之後是鎌倉時代。
平安時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頂點,也是日本古代文學發展的頂峰。在平安時代中武士階層得到發展,到這個時代的後期,武士階層從貴族手中奪取權力,建立幕府。


平安時期婦人

「巴御前」是平安末期、打敗平氏而攻入京都的「旭將軍」木曾義重的妾,「巴御前」不但以美貌著稱,其武勇更可說是巾國不讓鬚眉,經常跟隨木曾義重義重上戰場,其強悍到足以與男人單挑也不遜色。



這兩位小朋友也是難得看見一直笑著在遊行的。「長盤御前」是「源賴朝」之父「源義朝」的妾,「長盤御前就是「源義經」的生母,在相當有名的浮世繪中、「長盤御前」帶著兩個孩子在雪中流浪的畫面。「長盤御前」後來為了保住三個孩子而成為「平清盛」的妾。




「紫式部」...不過據說「紫式部」是真的好像沒有多漂亮啦







看到這幾位直覺讓我想到周星馳九品芝麻官那位老鴇

延暦時代
接下來是延暦時代 ,延暦時代指的是年號天應之後、到年號大同之前的時代。在延歷時代中日本的首都先由平城京遷都至長岡京、再由長岡京遷都至平城京,也是日本歷史中的滿重要時期。







神幸列
接下來就是神幸列隊伍

神行列



白川女獻花列

弓箭組列

時代祭想要佔領到最好的位置,大約要從早上七點多就到現場佔位。但活動要到十二點才開始,所以若非專業記錄拍照,不建議花那麼多時間在這裡等待。當地人對於時代祭都相當捧場,當然也有著許多觀光客。若從未現場看過的話,也是很建議最少安排一次來參觀這樣的祭典活動
下一日:鞍馬火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