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八日 – 第三日 – 仁和寺
本篇簡介
上次與喬安奮力踩著七速小徑經過這時,被這宏偉的門樓給吸引著,超想進入一窺究竟,卻 […]

上次與喬安奮力踩著七速小徑經過這時,被這宏偉的門樓給吸引著,超想進入一窺究竟,卻敗在當時世俗的自己,直奔金閣寺而去。
為此,在本次規劃行程時便將仁和寺列入必訪景點之一,而這樣的決定在事後看來,完全正確。

交通
攤開京都巴士交通圖看來,大概也只有一個方式到達
- 天龍寺前(11號)→ 山越中町(11號)→ 轉車 → 山越中町(10號、59號)→ 御室仁和寺(10號、59號)
山越中町是個終點站,看起來像是個停車場的大小。其實這區已經算是京都稍微偏郊區的地方,因此車輛並不多,多的只是在於觀光景點。在此下了車,跟著人走到停車場另一頭,則是通往金閣寺方向的候車處,在這也早有一群人在此排隊了。
在山越中町等了約莫十來分的車,搭了大約十來分的車程後,我們就到達了下午的第一個景點:御室仁和寺
仁和寺
既然這的公車站名叫 御室仁和寺,可想而知仁和寺與皇室關係密切。在日本若由皇族擔任住持的話,會稱為門跡。日本古時的 宇多天皇 退位後將其位傳給了 醍醐天皇 後,變到仁和寺出家擔任住持,成為法皇。自此之後歷經 30 代均由皇族擔任仁和寺住持,因此仁和寺又有著御室御所之稱號,也就是法皇居所的意思。直到明治時期當時的神佛分離令下,當時第30代住持純仁法親王被迫還俗才終止了這樣的傳統。
仁和寺境內有許多建物都是由皇室移置至此,因此整個建物的規模相當壯觀,也收藏了不少國寶文物。
仁和寺於西元 888 年由光孝天皇所建,當時命為 西山御願寺,後來以年號改為仁和寺,為真言宗御室派總本山,供奉阿彌陀如來。當年建造的建物都毀於應仁之亂,現存則為德川家光時期才興建完成。
二王門,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被他高聳的門樓給震懾。不僅是高大,這門樓可還建在數十階石階之上,由下往上看時,脖子都酸了。

與東大寺這類的佛寺相同,門樓處左右兩側都有著阿哞兩位仁王像


二王門。同時期建造還有 知恩院三門、南禪寺三門等也以類似的樣式建造,為平安時期統一的建造樣貌

一轉進此,突然有著:這不是大覺寺嗎? 的想法,這景也太像,也一樣得太美了

無法踏進的門後,是怎樣的世界?

在御殿門口我們駐足了許久。這庭園造景、本坊表門讓人眷戀不前

御殿,拜觀在此進入,而進入前先將鞋子放置在門口兩側的置鞋櫃上吧

對於花道並沒有研究,因此屢屢看見此類作品時,都沒做太多工夫研究。各種花、茶等都有它的流派,而這個就是御室流的代表了,嗯嗯嗯 …..

從御殿往內走拐個彎,第一個看見的就是白書院了

拉門上的畫作,是福永晴帆的作品

這匾額竟然是光緒年間由四川提督送來的。這也足以見得仁和寺與皇室之間密切的關係


這跟大覺寺會不會太像了點 …。眼前的就是勒使門,為龜岡末吉所設計,用來迎接天皇之用,因此一般人是不能從這進出的。勒使門兩側閘扇刻著牡丹唐草、寶相華唐草外更有鳳凰與象徵皇室的橘紋,其刻工相當繁雜。

午後陽光鑽進廊道,我喜歡這樣的感覺

在仁和寺走著,很奇妙的是在任何一個殿堂屋簷下都會有遊客隨性地坐在那聊天或看著眼前美好的事物

北庭,看起來不大,但卻也無法一覽無遺。比起嵐山天龍寺的庭院之景,這裡壯觀多了,許多人就坐在宸殿外的走廊上聊起天來,享受這美好的景色

廊道上的拉門,有趣的圖案,就大辣辣地呈現在外,似乎不怕遊客破壞。但我想應該也沒有人想去破壞這文物吧,我想 …

北庭被許多人津津樂道的在於它是個迴游式庭院,以北庭為中心,整個迴廊步道環繞著它而行,藉由不同的方位看得北庭之美,也藉由北庭池畔的枯石繁木與身後的五重塔呼應,營造出蓬萊仙山之美景。

宸殿。原本的宸殿在 1887 年毀於火災,現在所見的則是 1914 年重建的,內部牆上的畫作則是 原在泉 所作,內含了四季、牡丹、大雁等圖畫

藏在茂密樹叢後的是 飛濤亭。是光格天皇遺愛之席的茶室,也是重要文化財。仁和寺內還有另一座 遼廓亭,同樣被列為日本重要文化財茶室。其樸實無華的外表呼應了 和敬清寂 的茶道精神

在此內室,真的會讓人很想在此沉思或靜心又或慵懶地待上一個下午

這所繪製的應該就是這裡著名的 御室櫻了吧。御室櫻與其他櫻花不同之處在於開花時整個樹上都布滿了櫻花,而非只有在末端之牙上,因此看起來相當壯觀,花朵也相當大,因此仁和寺也是相當知名的賞櫻景點

宸殿大多用於進行慶典儀式等,因此對於佛寺內可也是相當重要的場所,因此大多都不能讓人踏進參觀的

拐個彎就能來到 黑書院。回頭看著宸殿外的人們與地上的屋簷倒影,這祥和的讓人不大想往前走去

建立在宸殿西側的黑書院,是原本京都花園中舊安井門跡的寢殿,於明治42年(1909年)完工,設計者為安田時秀

靈明殿外。

黑書院為正式的訪客接待所,隔成六個小室,其拉門上的畫作是由 堂本印象 所作,針對各室都有畫作主題,例如 竹之間、秋草之間等

據說從宸殿到靈明殿這段迴廊景色曾出現在電影 陰陽師 中,可見得其中的景色不凡

靈明殿位於宸殿的東北方,建於 1911 年,設計者為 亀岡末吉。這裡主要祭祀的是藥師如來。前方的小壇則是做工相當細膩的文物,也放置了 近衛文麿 的筆墨

仁和寺拜觀的區域僅佔整個腹地約莫四分之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你不管走在任一處廊道或殿外往外看,都能看見庭院景緻之美

如此良景,每張都可拿來當作明信片了

在樹叢圍籬後,則是方才提到的文化財茶室之一的 遼廓亭

午後的迴廊,我喜愛這鑽入屋簷間的陽光,總是讓人愛不釋手

走道黑書院另一面,則可以看見另外三室


前往靈寶館路上,可以看見 金剛華菩薩 的塑像。此為 1981 年安置於此處的佛像

既然都到此處了,也就入內參訪靈寶館。比起大覺寺,這館明亮不少,同樣放置了許多佛像文物、抄錄的經文等。若時間不多倒是建議可以略過不用進入,都大同小異啦 …

中門。也是重要文化財,左右各放置了兩位天王像。

五重塔。建於 1644 年,同樣被列入重要文化財。與東寺的五重塔相同,其各層塔的大小,都是越往上越小。

五重塔的第一層西側有用梵文寫著大日如來的匾額

金堂。其內放置了三尊阿彌陀像。1613 年御所的紫宸殿移置至此,為目前保留最古老的紫宸殿

當然,金堂也被列為國寶。在那繞了一圈,是無法踏上台階的,也沒有人會這樣做。若近一點看的話可以看見門口上方的屋簷上,竟有著孔子像,十分有趣

鐘樓,也被列為重要文化財

御影堂。期內放置了弘法大師像、宇多法皇像 與 仁和寺第二世性信親王像等。不過走到此陳媽媽已經累了,也就草草的看了幾眼後就快步離去。

若熟知日本佛教的人都知道日本佛教有八十八所,將八十八所佛寺都參拜完成是對於虔誠信奉佛教者相當大的志願,卻也不容易達成。而弘法大師則在此建立了八十八所的小型靈場,讓信徒較容易的達成,只需沿著山區步行約莫三小時即能參拜完成。

接下來,下午四點多,我匆匆帶著陳媽媽前往下一個參訪地點,著名的十五石:龍安寺 前進。